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16小说网 www.16kbook.org,最快更新垂杨紫陌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  在解放战争年代,华北联大在辛集是众所周知的事。但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在得朝(深州城东四十里远的一个农村)却是鲜为人知的。

    那时,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(1947年),当时,我在得朝村当小学教员。这年三月初,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搬到了得朝的一个天主教堂里。院里除了丁浩川副院长和助理员冉济川,王冶(女)外,还有五六名办事人员,包括丁副院长的夫人何楠若在内。几十名学员分布在周围四、五十个村的小学里实习,一般每村一人。得朝小学因系院部所在地,实习学员多至5人,有张兴华、黎明(女)、鲁燕、王欣(女)、林林等,并且联系较多,院部的节日庆祝、学习讨论等活动我常参加,我校的一些活动,院部领导也常参加,比如周会吧,每周一开周会,都在院子里,学生们席地而坐,丁副院长和他夫人何楠若也在学生队伍后边,在地上铺张报纸坐着听会。因为同他们经常来往,所以我对联大教育学院在得朝一带的活动情况有所了解。

    华北联大从张家口疏散到冀中解放区驻在辛集,番号叫“平原宣教团”校长称团长,各学院正副院长称正副队长。教育学院是准军事组织,女同志多穿灰色列宁服,也有穿便服的。学员到各村实习,多数借住在百姓家。他(她)们工作勤奋,生活艰苦,每天早早起床,把院子打扫干净,把水缸挑满水,对房东都称呼大伯大娘,同群众关系鱼水情深,人们称他们是有文化的“老八路”当时正赶上土地改革,这些教授和大学生们,一边认真教课,一边访贫问苦,搜集资料,编写并印刷了农民翻身课本,发往各地,供学生和翻身农民学习,对当地以及冀中区的土改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    联大教育学院是1947年9月底离开得朝村的。至今整整六十年了。但他(她)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,刻苦认真地工作学习精神,让我至今记忆犹新。

    一件感人的小事

    1947年三月上旬的一天傍晚,学院先期到达得朝的张拓和张兴华说,一会儿丁浩川副院长来,咱们到村口去接吧。我们三人边走边谈,张拓说,我们丁副院长是老革命啦,家是河北完县,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处(厅)长

    不觉来到西街口,这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了,我们迎着夕阳向西南方向远眺,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喊:是丁院长来了。后面是交通员小刘。我们迎上去热烈握手,谈话间知道他们一大早从辛集出发,步行来到得朝。丁院长已是四十几岁的人了,身体又有些发胖,背着大背包、气喘嘘嘘,一拐一拐的(脚已经肿了),看的人不禁眼眶发热,一种感动充盈在胸中。解放区最高学府——华北联大教育学院的副院长,在不惑之年,竟身背背包,一天之内步行一百多华里,这种微小之处体现出来的朴素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。

    一次生动活泼的讲演

    教育学院到达得朝村不久,就要过儿童节了。那时代的儿童节不是“六一”而是“四四”全区庆祝儿童节的会场设在郗家池村东南角的枣树林里。四月四日一早,几十个小学的师生排成整齐的队伍向郗家池村南汇合,按顺序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