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16小说网 www.16kbook.org,最快更新血色浪漫最新章节!

    藏龙卧虎的什刹海冰场,国际主义战士、日本玩主杜卫东。特殊年代的时髦小说基度山恩仇记。著名的音乐评论家钟跃民先生论船歌。谁说鲜血和浪漫无法统一?这就叫血色浪漫。钟跃民,一个背着菜刀的诗人

    什刹海冰场是当年最时髦的去处,到了这里你就别太张扬了,因为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,”份儿”大的主儿有的是,你要是在冰场上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家伙向你叫板,可千万不要

    轻敌,闹不好这家伙在他家门口那一带就是个赫赫有名的玩主。

    钟跃就见过一位,这位老兄每晚必到,他穿得衣衫褴褛,头戴绍兴式的破毡帽,腰上还扎了个破蓝布围裙。他的冰鞋也很奇特,居然是一双东北地区常见的毡靴,一副”黑龙”牌球刀用麻绳横七竖八地绑在毡靴上。此人的滑冰技术极好,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各种高难动作,引来一群群的围观者。有一次他和钟跃民一伙打冰球,他单手持冰球杆带球象泥鳅一样满场乱窜,在钟跃民等七八个人的围追堵截下如入无人之境,在此之前钟跃民从来认为自己是高手,这回可把他打傻了,打了半天连球也没摸着。后来他得知,此人绰号”三元子”西单一带的玩主,他是个垃圾清扫工,每次冰场散场后他还要去上夜班,他的工作是用铁锹将垃圾铲到卡车上,然后跟车到郊外的垃圾场卸车。此人很有些”垮了的一代”风范,以破烂的工作装为时髦,在一片将校呢军装之间显得标新立异。别看这三元子是个垃圾工,”老兵”和流氓们都买他的帐,有一次冰场上来了一伙初来乍到的玩主,他们见三元子穿得象个乞丐,便想拿他寻开心,结果犯了众怒,被百十号玩主打得抱头鼠窜。

    1968年的北京玩主要是不去冰场的话,那他就没有资格自称玩主。冰场除了具备玩耍和拔份儿的功能外,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功能,那就是社交。玩主们既是江湖道中人,总要结交四方好汉,你认识的人越多,”份儿”就越大。想做玩主中的成名人物,除了讲义气,结交人广,自己也要心毒手狠,不然谁服你?象水浒里的宋江,光知道练嘴假仗义,自己没半点儿拳脚功夫,这种人到1968年可吃不开了。

    钟跃民每次来冰场,头半个小时不能去滑冰,他得先应酬,他的熟人太多,礼数得尽到了,和这位握握手,和那位抽根烟,要是有他同时认识的两伙玩主喳起架来,他得去做和事佬,给双方说说和。他的自尊心比较强,要是有一方不给他面子,执意要打,钟跃民就会觉得对方不太懂事,连钟跃民的面子都不给?这不是找揍么?他往往是劝着劝着就参加了战斗,帮助一方和另一方干起来。

    袁军是个纯粹的好战分子,一见别人喳架他就激动得难以自抑,至于跟谁打并不重要,若干年后的那句口号∶重在参与。袁军早就身体力行了。

    钟跃民在冰场的入口处碰见几个住在红霞公寓的哥们儿,正在寒暄。郑桐兴冲冲滑过来∶”跃民,那两个妞儿又来了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连忙向那几个哥们儿告辞∶”哎哟,对不起了,我那儿有点儿正事儿,一会儿见吧。”

    红霞公寓的李延军开玩笑道∶”你丫能有什么正事儿呀?不就是拍婆子么?留神点儿,别拍炸啦。”

    周晓白和罗芸互相搀扶着,正在小心翼翼地练习滑冰。钟跃民一伙人从远处以冲刺的速度飞驰而来,在姑娘们面前猛地横过冰刀骤停,冰刀在冰面上刮起一道道白色的冰雾。周晓白抬头看见钟跃民,微微一愣,继而又露出了顽皮的笑容。上次耍了钟跃民一把,她有些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钟跃民看着周晓白摇摇头,叹了口气:“不够意思,真不够意思。”

    周晓白假装不明所以,笑着问:“怎么啦?”

    “那天连个招呼也不打就走了,好歹我也算是你们的教练吧?我的学生受人欺负,我这当教练的能不管吗?结果教练挺身而出,差点儿挨了一顿揍,可学生呢,却连影儿都没有了。太让人寒心了,以后谁还敢做好事?”

    罗芸笑道:“你们不是说要给人家办学习班吗?又不是去打架,怎么会挨揍呢?”

    袁军解释说:“我们和那几个坏小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,帮助他们改邪归正,可这几个小子根本就油盐不进,还要揍我们,没办法,我们只好奋起自卫了。”

    周晓白十分不解:“说了解半天还是打架嘛,我真闹不懂,你们这些男孩子究竟是怎么啦?简直把打架当成一种乐趣,还特别残忍,动手还不算,还要动刀,我想问问,你们究竟是怎么想的?”

    钟跃民搔搔头皮想了想:“这个问题没想过,因为大家都是这样,你要是老老实实的,别人就会来欺负你,你要不想打架就只能选择挨揍,比方说,你走在大街上,对面过来一群人,你看了他们一眼,你猜他们会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犯他妈什么照?找抽呢是不是?你听听,这是人话么?”

    周晓白叹了口气:“真野蛮,现在的男孩子怎么都象好斗的公鸡?我记得以前可不是这样,那时候在学校里大家都比谁功课最好,谁品学兼优,谈得最多的是将来的理想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心中暗笑,这傻妞儿,这都哪年的黄历了,这年头谁还谈理想?他冷笑道:“那不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学校的时候吗?现在谁要是说我是乖孩子,我听着就跟骂人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袁军也摆出一副历经世事的样子:“现在讲的是谁能打架,谁敢玩命,谁手黑,谁就有份儿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接着说:“当然了,打架是我们的专业,我们还是挺敬业的,业余时间我们可以听听音乐,看看书,你看过基度山恩仇记吗?那本书写得绝了,不看一辈子后悔。”

    周晓白点头表示赞同:“我看过,我们家有这本书,是挺好看的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一听,眼睛一亮:“你们家有?太好了,能借我看看么?”

    “你不是刚说你看过吗?你到底看过没有?”

    “有个哥们儿借这本书给我,只能看一夜,第二天早晨就得还,我看了整整一夜,只看了一大半,后面的故事就不知道了,急得我直拿脑袋撞墙。”

    “噢,是这样,那我可以考虑,要是你表现好,我就借给你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是真喜欢这本书,不过,这可不是他的目的,借书是个最好的借口,有借就有还,这一来二去的,什么事都能办了。他做出兴奋状∶”真的?那我一定好好表现,请党和人民在斗争中考验我,对了,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要公演了,你看不看?”他使出最后一招”杀手锏”按他的推算,只要把如此紧俏的芭蕾舞票亮出来,这妞儿就算摆平了。

    果然,周晓白兴奋得脸都红了:“你有票?太好了,我从小就喜欢芭蕾舞,还去少年班学过呢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得意地说:“你看,我这个教练没白认吧?又教你滑冰,又带你看芭蕾舞,好事都让你赶上啦,那本书”

    “别臭美了,不就是两张破票吗?不带我去我还不稀罕呢,哼,我最烦别人和我讲价钱。”

    郑桐不爱听了:“什么?破票?这票来得容易么?我们排了整整一宿队,冻得哥几个跟孙子似的,后半夜我和袁军困得实在扛不住了,在一个商店门洞里刚眯一会儿,钟跃民这孙子拎着块砖头就过来了,一砖头就把人家商店的玻璃”

    钟跃民连忙打岔:“我说时间不多了,还一个小时就散场了,你们得抓紧时间练练,现在我正式授课,你们要好好学,说句不好听的,就你们俩这水平可真够给我丢份儿的,到时候人家一问谁是教练?有人说是钟跃民,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?没办法,就这水平我也得教,谁让我有责任感呢?”

    周晓白嘴一撇:“钟跃民,你贫不贫呀?谁稀罕你这破教练?”

    袁军匆匆滑过来∶”跃民,那边有两拔人碴起来了,是外交部的杜卫东和和平里的地雷他们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是钟跃民的哥们儿,他不能不管,这边已经初战告捷,无须留恋,抬脚就要走。

    周晓白知道他们又要去打架,连忙试图制止:“钟跃民,你怎么走了?还教不教我滑冰了?”

    “一会儿回来再教。”

    “别去打架,好吗?”

    “不行,杜卫东是我朋友,我能不管吗?”

    “钟跃民,你要非去,以后就别理我。”周晓白赌气地说,

    钟跃民只当是废话,这妞儿脑子有病,还没怎么着呢,就管起人来了,这会儿就是钟跃民他爹在他也不能不去。

    他没理周晓白,转身和袁军等人向人声喧闹处滑去。

    在京城众多的玩主中,杜卫东算个另类人物,首先他的来路很成问题。在干部子弟的圈子里,谁家老头儿是哪个山头的,这很重要,这关系到你是什么来路的问题。譬如两个以前并不认识的干部子弟,笫一次见面要”攀道”首先的问题就是问问你爸爸当年是哪部分的,这一般都是指抗战时期他们的父辈属于哪个部队,干部子弟们把时间的座标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有道理的,因为抗战时参加革命的干部到了建国后已成气候,到了文革前,他们的级别一般是在司局级以上。至于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参加革命的干部,一是年龄较轻,二是级别较低,在一些高干子女眼里,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干部是不值得一提的,因为那会儿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,其规模已成了气候,军队也达到上百万人。干部子弟们一开口”攀道”侃得都是抗战或红军时期的家世。他们的”攀道”是有些规矩的,如果你的父亲是新四军系统的,对方先要问问是几支队或是几师的,这种问法是很内行的。你要是张嘴就说我父亲1938年在新四军五师,那就是找挨骂呢,因为新四军的建制以1941年的”皖南事变”为分水岭。”皖南事变”之前军部以下的建制为四个支队,”皖南事变”后新四军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布为”叛军”被撤销了番号,是共产党自己重建的,重建后的新四军扩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,所以说1938年的新四军还没有师的建制。如果他们的父辈是八路军系统的,则要问问是属于哪个军区的,几分区的,原因是抗战初期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大多集中于晋察冀一带,晋察冀军区是八路军于1938年4月在华北完成了战略展开后组建的第一个军区,下辖若干个军分区。可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军分区,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,当年的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大部分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,成了手握重兵”封疆大吏”

    老百姓家的孩子都觉得干部子弟们脑子有毛病,两个不认识的人一见面,张嘴就是∶你爸是几分区的?这不是傻b是什么?由此看来,干部子弟这个圈子不是谁都能进入的,就这么几句简单的对话,你要是没有点儿党史军史的基础知识,马上就会露馅,大部分干部子弟们对党史军史都是无师自通。

    杜卫东的出身和”几分区”也不搭界,他压根儿就不是中国人,是个纯粹的日本人。他的父亲杜源平五郎是外文编译局请来的外国专家,常期在中国工作,杜卫东从小就生长在北京,说得一口京油子话。文革前他不叫杜卫东,叫什么谁也想不起来了,反正是日本名字。1966年红卫兵运动崛起时,北京的大学、重点中学,都有外国留学生。这些外国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文革。在北大附中读初二的杜卫东表现得比他的中国同学还要激进,他把自己的日本名字给改了,叫做”杜卫东”意思自然是要保卫毛泽东了,他很执着,不管毛泽东

    是否需要他保卫,反正他是打算保卫到底了。

    文革开始后,杜卫东也和中国的红卫兵一起造起反来。不知为什么,他莫名奇妙地把自己也划为”干部子弟”愣说他爸爸享受司局级的待遇,勉强也算是”高干”老红卫兵的历次活动他都参加了,成立红卫兵纠察队,以”联动”的名义冲击公安部等。

    大串连开始后,他联络了几个日本孩子,也扛了面红旗徒步去”长征”在延安枣园,杜卫东向接待方提出,他们是日本左派,是来中国取经的,回去就准备在东京进行武装起义,推翻日本反动派的统治,在未来的战斗中,他们可能会牺牲,在牺牲之前他想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睡了一夜。对于一个马上就要牺牲的人来说,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,接待方同意了他的要求。但由于有这类要求的外国人太多,所以做了一些限制,每人只能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睡两个小时,杜卫东睡了两个小时还觉得不过瘾,又花了两天时间排队,再度体验了一次毛主席住窑洞的峥嵘岁月。从延安出来,他们又徒步”长征”去了韶山,他神情肃穆地对身边的几个日本哥们儿说:“如果毛主席当年不走出韶山去革命,中国还像今天的日本一样,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!”

    当然,这都是杜卫东六六、六七这两年的表现,他是个喜欢跟潮流的人,既然杜卫东也属于”老兵”圈子里的人,那”老兵”们干什么杜卫东当然也干什么,时间进入1968年,当年的老红卫兵们在政治上早已失势,他们心灰意冷地远离了政治,干起了打架拍婆子的勾当。此时的杜卫东自然也不会闲着,他也弄了身将校呢穿上,他父亲杜源平五郎的工作关系归外国专家局管理,于是杜卫东也象北京大院里的孩子一样,对外交谈时总要有个归属问题,所以他自称是”外交部的”也成了地地道道的京城玩主。

    钟跃民有时碰见杜卫东就拿他开心∶”卫东,你丫怎么还没走?”

    杜卫东说∶”我他妈走哪儿去?”

    钟跃民说∶”有你这么办事儿的吗?咱们那东京武装暴动的计划可是两年前就制定好了,怎么现在还没动静?要都象你这样磨磨蹭蹭,世界革命还干不干了?咱不是最后还要到美国打白宫么?”

    杜卫东说∶”狗屁,那不是两年前的作战计划么?早他妈改戏啦,攻打东京那样的大城市,咱们的力量够吗?这分明是左倾盲动主义,万一给革命事业造成了损失算谁的?咱还是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,世界革命也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儿,着什么急呀,我现在的工作性质变了,主要是发动群众,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。”

    这些套话都是从当时的广播中学来的,成了钟跃民等人穷开心的语言。

    杜卫东到底是大和民族的种儿,打起架来心毒手狠,骨子里有种嗜血的渴望,他和钟跃民合伙打过几次群架,杜卫东总是带着刀子,出手便见血。钟跃民从杜卫东身上体会到老爸当年和日本鬼子打仗的确很不容易,这小鬼子真是挺强悍的,难怪当年战争打了八年才惨胜。

    冰场的一角,两伙青年正准备进行一场厮杀,冰场的各个角落仍然有人流涌向这里,人越聚越多。

    杜卫东穿着一件黄呢子军装上衣,他最近喜欢剃光头,大冬天的故意光着刮得泛青的脑袋,显得很是与众不同,他正和一个穿棉军大衣的青年在对峙。

    穿军大衣的青年从袖子里掣出了一柄日本军用刺刀,刺刀在水银灯下闪着寒光,他沉着地提刀在手问:“哥们儿怎么称呼?”

    杜卫东接过手下人递来的一把斧子漫不经心地回答:“外交部杜卫东,你呢?也报报名嘛。”

    那青年笑了笑说:“和平里的,人称‘地雷‘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嘲讽地说:“绰号倒挺唬人的,干吗不叫原子弹?”

    地雷冷冷地回答:“哪儿这么多废话?咱是单练呢还是一齐上?”

    “随便,我奉陪就是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带着袁军等人从圈子外面挤进人群,杜卫东微笑着向他点点头打招乎∶”跃民,咱们可有日子没见了,你丫最近忙什么呢?”

    钟跃民问:“卫东,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地雷轻蔑地上下打量着钟跃民。

    杜卫东懒洋洋地说:“谁知道怎么回事,有个小子不长眼撞了我一下,我给他两个嘴巴,这哥们儿就不干了,说我打狗欺主,我打了又怎么样?谁让他不长眼?”

    地雷露出一脸凶相:“我看你是活腻了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说∶”跃民,你用不着出手,在旁边看会儿热闹,等我剁了丫的,一会儿请你去老莫吃饭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伸手拦住杜卫东,转身问地雷:“你是和平里的?吴平津你认识吗?”

    地雷绷着脸道:“别跟我提这个,我谁也不认识,就认识我这把刀。”

    袁军从挎包里抽出菜刀:“给脸不要脸是不是?我剁了你丫的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拦住袁军:“冰场上不是打架的地方,谁把谁放倒了也脱不了身,我看咱们约个地方怎么样?”

    地雷把刺刀揣回袖子,无所谓地说:“好啊,那咱们就约个地方,后天上午十点在月坛公园怎么样?”

    杜卫东收起斧子道:“就这么说定了,谁不去谁是孙子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向围观的人群说:“行啦,不是说好了吗?大伙都散散,都别扎在这儿,冰面都快压塌了。”

    人群渐渐散去。

    杜卫东铁青着脸对钟跃民说:“跃民,明天带上你的人给我助助威,我非剁了这小子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大包大揽道:“没问题,我肯定去,这小子叫地雷?和平里有这一号么?我怎么没听说过?我看这孙子是欠收拾,明天你能叫多少人去?”

    杜卫东回答:“有个百十号人就够了,再多了就耍不开了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说:“人多了就打不起来了,这我有经验,两拔人里肯定有互相认识的,一打招呼,得,说合吧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咬牙切齿地说:“去了再说吧,我倒希望和那个地雷单练一场。”

    袁军见这场架没打起来,觉得很扫兴,便埋怨钟跃民多管闲事∶”你跟他废什么话?上去一菜刀剁了丫算了,还和他约什么?没准到了后天我还懒得去了呢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忽然想起了什么∶”咦,袁军,你还欠我一顿饭呢,好象是新侨饭店吧,你怎么连提也不提啦?装糊涂是不是?”

    袁军一脸的无辜∶”是吗?我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?你是把梦里的事当了真吧?”

    钟跃民抓住袁军的胳膊一拧问道∶”看来我得提醒你一下,再仔细想想,想起来没有”

    “哎哟,你丫轻点儿,想起来了,我终于想起来了,好象是有这么回事,明天明天就去,行了吧?”

    “这就对了,年轻轻的记性怎么这么差?看来提醒一下是很有必要的。”

    1968年的北京,偌大的一个城市,只有两家对外营业的西餐厅,一家是北京展览馆餐厅,因为北京展览馆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,当时叫苏联展览馆,它的附属餐厅叫莫斯科餐厅,经营俄式西餐。中苏关系恶化以后才改成现在的名字,但人们叫惯了以前的名字,一时改不过口来,北京的玩主们干脆叫它”老莫”另一家西餐厅是位于崇文门的新侨饭店,经营的是法式西餐,不过这种法式西餐已经完全中国化了。

    这两家西餐厅是当时京城的玩主们经常光顾的地方。其中的新侨饭店用餐环境还算是比较考究的,墙壁上挂着装饰性的油画,内容也不显得很激进,餐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,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精致的桌牌和一种玻璃制成的调料容器,椅子都是带弹簧的软椅,椅垫和椅背都套着米黄色的布套。还有一点很重要,这里的女服务员都很年轻,而且没有太丑的。

    袁军自从卖古瓷瓶得了笔钱后,一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,说话都比以前气粗了,感觉上已是一览众山小了。他的这种感觉得到钟跃民、郑桐等人的怂恿,大伙儿巴不得袁军保持这种富人的感觉,直到这笔钱花完为止。于是大伙儿见了袁军就拚命吹捧,都说袁军是个仗义疏财的汉子,什么叫玩主?首先是仗义,一掷千金,拿钱不当钱。郑桐说他平生最烦的就是抠抠缩缩,有点儿钱就在贴身裤衩上缝个兜儿,把钱藏进裤裆里,那叫爷们儿么?袁军不是傻子,他当然知道哥几个为什么突然对他这么客气,但是不管真的假的,互相吹捧总比互相诽谤要好,何况这笔钱明摆着得花光了算,不然他们能饶了你?总之,无论他们是吹捧你还是诽谤你,结果都一样,不如主动点儿,落个仗义疏财的好名声。

    钟跃民、袁军、郑桐、二毛子等人围坐在新侨饭店的餐桌前闹闹嚷嚷地点菜,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女服务员站在一边准备记菜名。

    郑桐问:“同志,有卤煮火烧么?”

    大伙儿都坏笑起来。

    女服务员一愣:“对不起,这是西餐厅,不卖卤煮火烧。”

    袁军学着山东腔说:“同志,您这里有带料加工服务吗?俺这儿还带着烙饼哩,能给俺烩烩么?”

    女服务员恼怒地盯着他们,不说话。

    袁军嘻皮笑脸地说:“同志,俺不让你们白服务,俺给加工费,俺那地界的大车店都有带料加工,这同志,看不起俺乡下人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息事宁人地说:“同志,您别理他们,这都是我家亲戚,从乡下骑着毛驴来的,没见过世面,您多包涵,我也烦他们,可谁家没几个穷亲戚呢?不怕您笑话”他用手指着袁军∶”这是我表弟,好几年没来了,您猜给我家带了什么礼物?您猜不出来?我告诉你吧,他拎了一个整猪头”

    郑桐等人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袁军笑道:“跃民,你丫就挤兑我吧,这顿饭哥们儿还不吃啦。”他站起装做要走。”

    郑桐等人一拥而上把他按坐下:“别价,你走了谁结帐呀,这不明摆着威胁哥几个吗?”

    钟跃民一本正经地开始点菜:“不说了,不说了,点菜,第一道菜,嗯?奶油少司圆肉饼?这样吧,这肉饼每人照着半斤上。”

    郑桐等人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女服务员大概是经常遭到玩主们的骚扰,她一副见怪不怪的神态:“这是一道菜,不是肉饼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故做惊讶:“不可能,这明明写着是肉饼么,还是圆的。”

    女服务员轻蔑地瞪了他一眼扭头走了。

    钟跃民一伙更得意了,肆无忌惮地大笑起来。袁军迅速地把一套餐具装进挎包,然后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。钟跃民摸摸软椅的布面称赞道:“这椅子不错,坐着挺舒服的,我那儿正缺把椅子呢。”

    郑桐说:“顺几套餐具就得啦,你丫还惦记上椅子了?”

    一个中年男服务员走过来:“几位小同志,我们如果有服务不周到的地方,请多提宝贵意见。”

    袁军若无其事地说:“没意见,就是刚才那位女服务员太粗心,少摆了一套餐具。”

    男服务员转身去拿餐具了。

    郑桐小声地骂袁军:“你丫真是贼不走空,每次来都顺人家东西,上次把人家桌牌都顺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哥们儿喜欢新侨,想留点儿纪念品,怎么啦?”

    桌上的菜已经上满,钟跃民等人开始你争我抢,狼吞虎咽起来。

    钟跃民嘴里塞满了食物,口齿不清地问:“袁军,照这么吃,咱们还够吃几顿?你还有钱吗?”

    袁军回答:“还够吃几顿的,那天我和郑桐去委托店卖东西,差点儿让人家把我们扣下,郑桐这孙子挂相儿,一看就不象好人,我好说歹说,还拿出户口本,人家才没把我们当贼抓起来。”

    郑桐说:“委托店那老东西真孙子,一对明代官窑瓷瓶,才给我们五十块钱,袁军丫整个一农民,一听就乐得找不着北了,紧着高呼毛主席万岁,我心说毛主席要是知道你偷家里的东西卖,非抽你丫的。”

    正说着,灯突然灭了,餐厅里一片黑暗。这是常事,这两年城市供电不足,经常停电。

    袁军等人鼓噪起来:“怎么回事?没电啦?哎哟,我的嘴呢?我把面包塞鼻子里去啦”

    男服务员在黑暗中喊:“同志们不要乱,是例行停电,我们饭店有备用电源,马上可以恢复供电,请耐心等一下。”

    郑桐起哄地大喊:“退钱,退钱,我们不吃了。”

    二毛子也乱嚷道:“跃民,咱找他们经理说理去,吃着好好的给咱断电,这不是扫哥几个的兴吗?跃民,你怎么不说话?咦?郑桐,跃民哪儿去啦?”

    灯终于亮了,餐厅经理正在挨着桌子道歉。

    袁军、郑桐、二毛子等人突然发现钟跃民刚才坐过的地方空空如也,连椅子都没了。

    郑桐惊讶地睁大眼睛小声说:“我操,这孙子真把椅子给顺跑啦”

    袁军反应极快,他把刀叉一扔说了句:“哥几个,快撤,一会儿人家发现了,找咱们要椅子,钟跃民这孙子”

    袁军等人苍惶逃出餐厅。

    月坛公园的一片空地上,杜卫东从容地抽着烟,他身后已聚集了一片黑鸦鸦的人群。还有人流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公园。一辆蒙着苫布的平板三轮车缓缓停下,有人迫不及待地掀开苫布,露出里面成捆的棍棒、长矛、柳条帽

    在一棵粗大的槐树上,钟跃民端着一杆汽枪,正坐在树杈上抽烟。另一棵大树上,坐着手持汽枪的袁军。郑桐把碎砖一块块扔上树,袁军接住又一块块码在树杈上。

    郑桐不放心地喊:“你他妈码稳点儿,别掉下来砸着我,别还没打着人家,倒让自己人给花了。”

    袁军笑着:“一会儿打起来,哥们儿的大板砖哪人多就往哪儿招乎,我管他是谁?”

    杜卫东仰头向钟跃民喊:“跃民,你丫怎么上树啦?哥们儿还指着你冲锋陷阵呢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说:“卫东,我怎么觉着有点儿不对劲?地雷再怎么样也是我们中国人,我怎么帮着日本鬼子打中国人呢?那别人还不叫我汉奸?”

    杜卫东笑道:“你把我当成白求恩同志就得啦,哥们儿是国际主义战士,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”

    “去你大爷的,人家白求恩是加拿大人,你是他妈的日本鬼子,这能比么?你算算,你们日本人干过好事儿没有?在明朝的时候就和我们中国犯葛,我们中国教你们这么多文化,可你们就是不走正道儿,好人不当就喜欢当海盗,乘我们中国人一不留神,抢点东西就跑,其实也就是抢个仨瓜俩枣儿,还以为占了多大便宜,我们都懒得搭理你们”

    坐在另一棵树上的袁军听钟跃民一说也越想越生气∶”操,他们日本人是挺孙子的,听我爹说,我们老家的房子就是他们烧的,杜卫东,我操你大爷,你丫凭什么烧我们家房子?跃民,我怎么越看丫越不顺眼,咱干脆先打杜卫东丫一顿得了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叫起屈来∶”哥们儿,烧你们家房子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,是他妈的法西斯,我可是国际主义战士,再说了,这年头也不对呀,那会儿咱们都没出生呢。”

    “那有可能是你爸干的,或者是你爸的哥们儿干的,那会儿你爸总出生了吧?正是当兵的年龄,他能闲着么?没烧过房子也强奸过妇女吧?你们日本人就好这口儿,连母猪都不放过,反正这笔帐得算在你头上,你说吧,两条道儿你挑一条,要么让我们捶你丫的一顿,算是我们参加抗日了。要么你掏钱请哥几个上‘老莫‘嘬一顿,你挑吧。”钟跃民威胁道。

    “那我还是请客吧,我算明白了,哥几个不就是想宰我吗?说这么多废话干什么?又是找明朝的后帐又是说我爸强奸妇女的,你们中国人也够孙子的,想宰谁就先诽谤谁。”杜卫东乐呵呵地说。

    一个青年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:“卫东,地雷他们来了。”

    杜卫东的神态凝重起来:有多少人?

    “恐怕也有百十号人。”

    “来了好,大伙儿抄家伙。”

    在公园的门口,地雷带领他的人马浩浩荡荡的骑着自行车而来,他们将自行车往路旁一支,明晃晃的自行车顿时摆成一大片。他们纷纷从自行车的横梁上、身上挎的马桶包里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家伙,其中有两个青年居然手里拿着日本侵华时期的军用战刀,一时间,战刀抽出刀鞘的声音、利斧等器械摩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。

    地雷穿着件国防绿棉军大衣,头戴羊剪绒皮帽,他神态自若地叼着烟,就象是来公园和女朋友约会,对于将要爆发的大规模血腥械斗似乎没放在心里。他突然甩掉大衣一挥手,他身后的百十号人顿时骚动起来,人群从公园的大门蜂拥而入。

    公园的里面,杜卫东率手下也亮出家伙,一步一步迎上前来,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就要爆发了。

    这时,大门口突然有人喊了一声:“住手!”

    正准备斗殴的两群人都停住了,同时把头转向大门。只见李援朝带着几个人骑车闯进公园,直接插到两群人中间。

    钟跃民叹了一口气,朝袁军喊道:“打不起来了,李援朝来啦。”

    袁军抱怨地说:“真他们妈没劲,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。”说着,骂骂咧咧地滑下树。

    钟跃民向人群望去,只见李援朝向杜卫东和地雷说着什么,两人频频点头,两人握手,两群人纷纷收起手里的凶器。

    “李援朝这小子,哪次打架都充当说合的角色,我就没见过他正正经经地和谁打一架,走,过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和袁军挤进人群,跟李援朝握了握手。

    “我一见你李援朝来就知道完啦,天大的架也打不起来了,真没劲。”

    李援朝笑着说:“跃民,你这个人怎么唯恐天下不乱呢?”

    李援朝还真有面子,经他一说合,地雷和杜卫东的对立情绪顿时化为乌有,立刻变得有说有笑的。杜卫东热情地向地雷介绍钟跃民:“这是钟跃民,育英学校的。”

    地雷和钟跃民握了握手∶”哥们儿,那天真对不住,你别往心里去,以后有事你说话。”

    钟跃民客气道∶”没事,这回认识了,以后都是朋友了。”

 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