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16小说网 www.16kbook.org,最快更新中国血最新章节!

    一

    下雨了。

    起初没有人知道下雨了,遮天掩日的森林里,阴暗潮湿。一支衣衫不整的队伍,在密林中摸索前行。他们跌跌撞撞,摇摇摆摆,恍似走在一个冗长的梦里。

    这时候,林外的雨就下起来了,他们先是听到头顶一片喧响,过了许久,雨滴才透过茂密的树叶,点点滴滴地落进林中。

    林中那堆生着的火,最后摇曳了几下,熄了,像一声哀怨无助的叹息。此时,林地里很静,只有树叶间滴落的雨声,还有不知名的虫在不远不近的草丛里呻吟着。

    三个士兵跪在营长高吉龙面前,他们垂着头,破碎的衣衫已遮不住他们的身体。头上的

    头发垂落下来,背后看,像三个女人。

    营长高吉龙背靠在一棵树干上,他的身边默然而立的便是这一支队伍。队伍中的士兵和跪着的三个人并没有什么两样,他们一律衣衫褴褛,面容憔悴,目光迟滞。他们茫然无助地望着远方,其实他们的目光并没有遥望多远,在眼前很近的地方便被浓密的枝叶挡住了。但他们仍那么迟滞地望着,仿佛那目光已成了一种永恒。

    “营长,饶了我们吧。”跪在地上的一个人说。

    “我们再也不跑了。”另一个说。

    “营长,我们出不去了,我们迷路了,我们都活不成了。”最后的那个士兵说到这,便呜呜咽咽地哭开了。他还一脸孩子气,看样子顶多十七八岁。

    高吉龙闭上了眼睛,很快又睁开了。他的眼里有种很亮的东西一跳,很快便不见了,像那堆刚熄了的火。他别过脸去,这时,他就看见了这支衣衫不整的队伍,他又闭了一次眼睛,终于他下定了决心,用很高的声音道:

    “李排长,执行吧!”

    排长李双林听到命令,身子颤了一下,他嗓子干干地喊了声:“营长——”

    “执行!”高吉龙说完转过身背朝着那三个逃兵,缓了语气说:“还有什么交待的,都说出来吧,日后不管谁活着出去,都会去你们老家看看。”说到这。有三两滴泪水从高吉龙的脸颊滑过。

    三个跪在地上的逃兵此时不再求饶了,他们站了起来,领头的年长一些的老兵冲面前的队伍鞠了躬,哽着声音说:“弟兄们,我们哥仨就先行一步了!”

    另外两个兵也学着老兵的模样冲众人鞠了一躬。

    老兵又说:“不管哪位兄弟日后回到老家,拜托到奉天城外杨家屯看一看我八十岁的老母”老兵说不下去了“噗通”一声跪下了,哽着声音说:“我杨大宝先谢了。”

    高吉龙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日记本,一一地把三个逃兵的请求都记下了。最后他把笔记本很小心地揣进了怀内,冲站在一旁的李双林说:“执行吧。”

    李双林挥了一下手,队列里又走出两名士兵,他们押着三个逃兵向林子深处走去。

    “娘呀,儿不能再看您一眼了!”那个老兵苍凉地喊了最后一声。

    接下来,一连响了三枪,枪声很闷,潮潮湿湿地传过来,接下去,便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,只有雨声响遍整个世界。

    天更暗了。

    一彪人马,踉跄着向前走去。

    二

    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年,欧洲大陆爆发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
    随后,日本在亚洲同时燃着了战火。顿时,昔日宁静的人类,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为了和平的战争。

    美国为了粉碎日、德合围欧、亚大陆的阴谋,把目光盯在了东方——中国。牵制日本,粉碎日、德称霸全球的野心,美国把大批援华物资,通过缅甸,从仰光上岸,再经滇缅公路运往云南。一时间,仰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竟出奇地繁荣,仰光港口,悬挂着星条旗、米字旗的巨轮进进出出,各种军火、物资堆积如山,滇缅公路车水马龙。

    当时,缅甸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,英国政府为了讨好日本,以保全其远东殖民地大后方。一九四年七月十八日,英、日签订封锁滇缅路三个月的协定,以阻断援助中国抗日的物资运往中国。然而,日本并不领英国这个情,同年九月入侵越南,并与泰国签订了友好条约,紧接着,日军开进了缅甸。

    英国人无奈,于一九四o年十月,重开滇缅路,同意中国兵发缅甸。英国人始终心怀鬼胎,既想借助中国军队赶走缅甸的日本人,又怕中国染指其殖民地,一拖再拖,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,日寇占领仰光后,才被迫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。

    于是,一场悲壮而又惨烈的战争拉开了大幕。

    十万远征军,挥师缅甸,地上车轮滚滚,马达轰鸣,战马嘶哮,空中有盟国的飞机掩护,浩浩荡荡,直奔国门畹町而去。

    滇西的百姓,涌出家门,为远征军送行,献米酒,敬山茶,犒劳远征军官兵。

    激昂的远征军战歌排山倒海地在队伍中响起:

    枪,在我们肩上,

    血,在我们胸膛。

    到缅甸去吧,

    走上国际的战场。

    有谁能够料到,气势如虹的远征军,两个月后,竟在缅甸战场,一败涂地,被逼进了缅北丛林这条绝路。

    坐镇重庆的蒋介石电令指示已逃往密林中的远征军副总指挥杜聿明:

    日军已侦知我军回国路线,高黎贡山各山口均布下重兵,我军北退凶多吉少。因此,命令第5军及新22师改道进入印度。

    缅北丛林方圆几百里,野人山横亘其中。土著歌谣中称:

    进入野人山,

    神仙也难还。

    相传,三国时期,孔明曾在此打过仗,瘴气差一点使蜀国军队全军覆没,后经神人指点,得一片草含于口中,才走出密林。当然,那一切都是传说了。

    三

    林中不知不觉间就暗了下来,先是朦胧一片,很快便黑了下来。雨小了一些,叶隙间的雨仍如注地流着。林中的队伍摇摇晃晃地走着,他们没有目标,踩着先头部队留在草叶间的痕迹向前走着。他们没有人能说清走进丛林里的确切时间,总之,已经是许久了,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。

    干粮早已吃完,这些日子,他们靠的是草皮树根、山中的野果裹腹。他们似乎已耗尽了身上所有的热量和力气,但他们只有一个目地,那就是走,向前,再向前。

    这是一支掉队的队伍,刚开始的时候有几百人,那时,他们是一支完好的加强营,他们奉命撤到丛林边缘的时候,接到了阻击追兵的任务,那一刻,他们在林间埋伏下来,不久便和日本鬼子交上了火,他们原想完成阻击任务便追赶大部队,没有料到,这伙鬼子死缠烂打,硬是把他们拖了十几天。一天深夜,他们冲出了鬼子的包围。第二天,天亮的时候,高吉龙清点人数时,才发现只冲出来几十人。那里一场恶仗,几百人最后减员到几十人。

    不需前面的部队做特殊的记号,他们顺着杂乱的草丛很容易便发现大部队的迹象,草丛里扔下的枪枝、弹药箱,还有行军锅。再往前走,他们便惊讶了。刚开始,有伤兵的尸体被遗弃在草丛中,每遇到这种场面,高吉龙总要让队伍停下来,掩埋战友的遗体。处理完遗体,他们总要在坟冢前默立一会儿,这时,他们没有语言,没有眼泪,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为战友祝福。

    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,倒毙在丛林中的尸体随处可见,有的三人一伙,五人一伙,有的是成排、成连的。从情形看,他们没想到自己会死,枪以班为单位架在一旁,他们一定是在此过夜,转天,却再也没有起来。丛林耗尽了他们最后的力气和欲望,于是他们便长眠于此了。

    这群后来者,看到这样的场面起初是震惊,后来就麻木了。他们身边的人也开始有人倒下了,便再也起不来了。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掩埋这些战友了。

    吉姆摔了一跤,很快他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,冲他身旁的翻译王玥咕噜句:“我的上帝呀。”此时的吉姆早已失去了绅士风度,这位自负的英国人,咒天咒地,已经抱怨一路了,他刚开始咒骂他的长官,骂长官不管他的死活,后来他就开始骂天骂地了。他那副白手套早已不知去向了,衣服被树枝划破了一个大口子,不时地飘动,很绅士的胡须横七竖八地生长着,早已失去了绅士风度。脚上那双皮靴早就裂开了一个大口子,像小孩张开的嘴,此时,草叶和雨水从那裂口处钻了进去,使吉姆不住地咒天骂地。渐渐,他已没有气力咒骂了,只一遍遍地叫着“上帝呀”

    终于,他们发现前方的高岗上,有一溜窝棚,那是野人部落,一路上,他们发现了不少这种野人的家,野人的家建得很随意,有时在树杈间,有时在一片高岗上,几个树桩撑起几片草帘子,又用树枝随便地支一下,便是家了、他们的到来,打破了野人宁静的生活,他们弃家而逃,躲到深处暗中观察这伙山外来客的举动。每到休息的时候,能找到这种场所,便是最好的去处了。

    那几间草窝棚无疑是黑暗中的—盏明灯,这群摇摇晃晃的军人向那排窝棚摸去。

    高吉龙搀扶着李双林第一个来到窝棚旁,下午开始,排长李双林便浑身发冷,牙齿不停地打颤,发烧不止。那一刻起,李双林便小声冲高吉龙说:“营长,我怕是不行了。”“别胡说!”高吉龙喝斥道。从那时起,高吉龙便和李双林走到了一起,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高吉龙搀扶着李双林。

    快到窝棚前,高吉龙加快了些脚步,他想为李双林找一间稍好一点的窝棚,让他好好休息一下,也许明天便会好起来,两人来到窝棚前,意外地发现窝棚里已住满了人,不用细看,他们一眼便认出是自己人。这一发现,使这伙人有些激动。他们终于追上了大部队!也就是说,他们已经有生还的希望了!

    他们没有多想,很快便躺在了他们中间,身体刚刚放松,很快便进入了梦乡。

    高吉龙躺在李双林身边,他们的身旁就是那些先他们而到的士兵,高吉龙在即将睡去那一刻,想问一问身边躺着的弟兄们是哪一部分的,看着静静睡去的弟兄们他又不忍心去打扰,又想,反正已经追上了大部队,早问迟问都是一样的。想到这,他头一歪,便睡死过去。

    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高吉龙睁开了眼睛,窝棚外的雨已经停了,天光已经大亮。他坐了起来,他眯着眼向身旁望了一眼,这一眼使他吃惊非小,起初那一瞬,他疑惑自己在梦里,很快,便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。身旁躺着的不是活人而是死人,看那样子他们已死去有些日子了,他们浑身肿胀,有的肚子已经烂了,滚出黄水和肠胃。紧随着一股恶臭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几乎同时,睁开眼睛的人们都看到了眼前这一幕,他们“呀”的一声,一窝蜂似的挤出了窝棚。他们跑出去了一程,跌坐在草地上,张大嘴巴急促地喘气。有几个人,弯下腰干呕着。

    吉姆跪在地上,浑身颤抖着,他闭着眼睛在胸前一遍遍划着十字,嘴里喃喃道:“上帝呀。”

    王玥呕了半晌,只有胃液在嗓子眼里翻腾了几次,接着她的眼泪流了出来。因为刚才的一番挣扎,心脏慌乱地跳着,此时。她的面色苍白如纸。

    半晌过去之后,一双双麻木而又空洞的目光望着眼前莽莽苍苍的山林,山林无尽头,遮天掩日。后来那一双双目光便集中在高吉龙的脸上,他是他们的长官,在这莽无尽头的丛林里,他便是他们的救星。

    此时,高吉龙的内心矛盾而又复杂。自从带着队伍走进丛林那一刻,他便恨不能一步就走出丛林。刚开始,他是有信心的,军人只懂得服从命令,可一走进丛林,漫漫无边的丛林使他动摇了,胆怯了。他不是怕自己会死在这片丛林里,而是想到这支部队,他是他们的长官,便是他们的衣食父母。刚进入缅甸时,他们一个加强营几百人的队伍,融在大部队中,是那样的浩浩荡荡,他们以为能够所向无敌,一鼓作气,收复缅甸,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,可谁料到,他们在缅甸还没站稳脚跟便败了,而且败得这么惨,他们甚至都没来得及重新调整部队,便走进了缅北这片丛林。走进丛林是为了生存。一路上的景象使他们感到生存的希望在一点点地破灭。他不知道什么时候,自己这支部队再也走不下去了,躺在地上便再也起不来了。一路上,他看了太多太多这样的景象。就在昨天,他还坚信会走出丛林,与大部队汇合。为了稳定军心,他狠下心,枪决了那三个逃兵。眼前的一切,让他动摇了。饥饿已经使他没有气力再往前走一步了。眼前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,让他不寒而栗。是生是死,是进是退?他问自己。一股从没有过的悲凉漫过他的胸际。此时,他真想掏出腰间的枪,一枪把自己打死,然后一切都结束了。身体留在丛林,灵魂飘回故乡。

    一想起故乡,他的心颤了一下,接着有两行清泪无声地流下脸颊。

    四

    仗没有开打便注定了将以失败而告终。

    英国人狡猾多变,猜疑中国军队入缅后有占领缅甸的野心,先是迟迟不肯让中国军队入缅,以至贻误战机。美国人以救世主身份援助中国,但也有着自己的野心。英国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。此时缅甸局势已定矣。英国人无心抵抗,匆忙后撤,逃往印度避难,中国远征军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,仓促应战。英国人隔岸观火,他们并不希望中国军队胜利。美国人只希望中国战区能吸引住更多的日本军队,以减轻西方战场的压力,也就是说,美国人要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在战场上作消耗战,在缅甸把日本人拖住。

    中国的指挥员又夹在美、英之间,处处都得争取双方的同意,否则,两方面都不予以支持。为了争取同盟国的支持和援助,明明知道有些决策是错误的,却仍旧要士兵去流血牺牲。

    部队进入缅境后,缅甸各地的华侨蜂拥而至,他们看到中国远征军入缅,就像看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亲人,他们一边呼喊着欢迎的口号,一边倾其所有把购买到的物品送给中国军队。哪里有华侨居住,欢迎中国远征军的标语就贴到哪里,他们自愿为部队当向导、翻译,他们诉说着委屈。他们为生活所迫,侨居缅甸,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,他们从心里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够打胜仗,在缅甸扬威,为中国侨民扬眉吐气一回。

    不明真相的缅甸人则是另一种态度,他们恨英国人,早在日本侵占缅甸前,他们的反英运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。日本人正是利用了缅甸人反英的心理,才及时地侵占了缅甸。日本人打着帮助缅甸人赶走英国人的旗帜,得到了不明真相的缅甸人的支持。

    中国远征军在这种时候帮助英国人打日本人,便受到了缅甸人的反对。他们仇视中国军队像仇视英国人一样,大批的缅奸混居在华侨之中,炸桥梁,搞刺杀,撒传单,谎报军情,为日本人通风报信。

    这样一支远离祖国的部队,在这种状态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。

    中国远征军200师,先日本人一步,占领了缅东同古。这是一支孤军深入的部队,率先打响了入缅的第一枪。

    这支孤军奋战的部队,很快被日军包围了。最后只剩下了血战。只有血战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路了。200师师长戴安澜视死如归,留下了一封绝笔信。

    荷馨爱妻如见:

    余此次奉命入缅,不禁感慨万千。在国内时,见到日寇侵占我土地,蹂躏我父老兄弟,不共戴天!来到缅甸,又见三十五万华侨,倍受外人欺凌。我炎黄子孙竟至如此,是国威不扬之故!作为军人余倍感职责之重,倘不能消灭倭寇,扬我中华之威,何颜再见江东父老!

    目前,余率部固守同古,援军不至,又被包围,唯决心与城池共存亡,以报党国栽培,祖国父老养育之恩。

    余若殉职,乃无尚光荣,望爱妻勿过分悲痛,严教子女,忠诚爱国,以雪国耻为己任,以光大我中华为目的,余虽死亦含笑九泉矣。

    匆此即颂

    平安!

    海鸥(戴安澜)手书

    民国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

    后来200师,接到杜聿明的命令,同古突围成功,却在撤往国内途中与日军遭遇,戴安澜将军不幸中弹身亡。

    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撰写挽诗,遥祭英魂:

    海鸥(戴安澜)将军千古:

    外侮需入御,

    将军赋采薇。

    师称机械化,

    勇夺虎罴威。

    浴血东爪守,

    驱倭棠吉归。

    沙场竟殒命,

    壮志也无违。

    戴安澜将军安息了,可挣扎在缅北丛林的将士们,仍在与命运搏斗着。

    五

    一行绝望的人马伫立在密林中。

    高烧不止的李双林手拄着卡宾枪,向密林深处望着,他这个姿式已站立许久了,他似乎在下着一个决心。许久,他慢慢转过身。他的目光和高吉龙的目光碰在了一起,高吉龙想说点什么,嘴唇动了动,却没有发出声音。

    李双林手拄着枪向前迈了一步,用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:“大哥,不能再往前走了,前面可是条死路哇。”

    高吉龙仰起头,他望到了头顶密不透风的树冠,那些树冠交叠着掩天遮日,像此时高吉龙的心情,郁闷得没有一丝缝隙。他无声地叹了口憋闷已久的长气。

    李双林苍白着脸望着他,喑哑地说:“大哥,真的不能再往前走了,再往前走,弟兄们都将死在这老林子里。”

    高吉龙何尝不担心弟兄们的命运呢?一场阻击战下来,几百名生龙活虎的弟兄们,死的死伤的伤,只剩下了几十人,然而眼前这几十人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,衣衫破烂,枪支不整,那场阻击战下来,他们仓惶地逃进了丛林,像一只没头苍蝇,死里逃生,枪支弹药扔得随处可见。他制止过,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,接下来他们找到了大部队撤退的路线,在这条路线上,他们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景象,遍地都是枪支弹药,就连部队赴缅前刚装备的新型大炮,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扔在草丛里。那时,他们心疼了好久。这哪里是撤退,分明是如丧家之犬的奔逃。高吉龙的心冷了,一股前所未有的悲凉笼罩在他的心头,他觉得出国前满腔的豪气已化做一缕尘埃随风飘散了。更加让众人感到恐惧的是那些尸体。刚开始,还是零零星星的,从尸体上判断,那是一些体质虚弱者,或者是带伤的士兵。

    再也无力走下去了,躺在丛林中。这些战友的身上大都草草地盖着一些树枝或草叶,显然是战友们为这些殉难者匆匆建起的坟冢。接下来,尸体便逐渐多了起来。那些尸体散落在丛林中,有坐着的,有躺着的,有卧着的,横七竖八显然,他们实在是走不动了,便想停下来歇一歇,可这一歇便再也没能起来。这些死难的弟兄们的尸体暴露在丛林中,已开始腐烂,林中的虫、蚊叮咬在这些尸体上。高吉龙看到眼前这一切,难受得要死要活。他不忍心让这些弟兄们的尸体暴露林间,总是下令掩埋这些尸体。活着的弟兄们看到这一切心里并不轻松,队伍再往前走,说不定自己也是这般下场。再接下来的场景更使他们大大地惊骇了:尸体己不再是三三两两,而是成班成排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,活着的人们已没有能力掩埋这么多的尸体了。他们只能远远地绕过去。他们回避着这些尸体,低着头,用最快的速度从这些尸体旁绕过去。谁也不说话,一律沉默着。然而,他们谁也无法逃避眼前的一切。

    这种情绪高吉龙早就看出来了,作为这支人马的最高长官,生与死他比别人想得更多。他想得最多的是,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伙弟兄们带出丛林与大部队会师。起初他是有这种信心的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信心开始动摇了。他说不清前面的部队离他们还有多远,丛林有多大;就是追上大部队了,谁能保证就能走出这丛林呢?昨天晚上,他的确狂喜了一会儿,他以为自己真的追上了大部队,可今天早晨当他睁开眼睛发现周围躺着的都是尸体时,他的心凉了。从这些尸体上判断,他们躺在这里足有半月有余,也就是说,大部队距他们有十几天的路程。而这十几天中,谁知道又发生了些什么呢?

    当初部队刚走进丛林里,有人就提出,不向西走,向西是通往印度的道路。向北则是通往祖国的道路。是向西还是向北高吉龙的确犹豫了一阵,他是名军人,早已学会了服从命令,向西那是大部队前进的方向,他不想带着弟兄们当逃兵。于是他选择了向西。

    这伙绝望的人们似乎看透了高吉龙的心思,他们齐齐地跪在了高吉龙面前。

    他们齐声喊道:“营长,向北走吧,我们要回国。”

    高吉龙抬眼望去,只见这些朝夕相处的弟兄们,一个个神情沮丧,蓬头垢面。看着这一张张面目全非的面孔,他的心碎了。就在这时,他看见了英籍颐问吉姆。这位英国少校一步步向他走来,翻译王玥跟随在他的身后。

    今天早晨的变化吉姆似乎已经全明白了,他最担心的是部队不往西走。部队在出发前,他曾接到长官的命令:无论如何要让这支中国部队走到印度。英国部队已经撤到印度了,他们担心日本人会一直追击下去,如果失去中国部队的保护,英国人太危险了。英国人放心不下中国军队,在临撤退前,派出了一批顾问。他们要掌握中国部队,他们在惨败面前,不能再失去最后的保护伞了。

    其实在一路上,吉姆已了解了中国士兵的情绪:他们不愿意去印度,就是死也愿意死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。吉姆害怕去中国,万一去了中国,他这么一个人单势孤的英国人算什么呢?

    当中国士兵一齐跪在高吉龙面前时,他马上走了过来。他说:

    “不,部队不能向北!向西,一定向西!”

    当翻译王玥把这话翻译出来以后,跪着的牛大奎就站了起来,他仇视地望着吉姆。吉姆在他的目光下后退着。

    牛大奎用手指着这位顾问的鼻子道:“你算个啥东西,这是中国部队,用不着你指手划脚。”

    吉姆听不懂牛大奎说的是什么,但从牛大奎的表情上他已看出说的是什么了。

    众人也说:“你们英国人算啥东西,仗还没打起来就逃得远远的,在这里来指手划脚,去你妈的!”

    在那一刻高吉龙就下了决心:向北,回国!他知道,凭着现在的土气无论如何走不出丛林了。如果向北,走回祖国去,说不定凭着一种精神力量会发生奇迹。他向前迈了一步,挥了一下手,尽力用一种低沉的声音说:“咱们向北,向北!”他的话一出口,有几个士兵便抱头痛哭起来。

    队伍即将出发时,吉姆拔出了枪,他高声喊叫着什么。

    这时,一发子弹贴着吉姆的头皮射了过去,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。

    “去你妈的!”不知谁骂了一声。

    吉姆想:完了!

    这支有些狼狈的队伍,向北进发了。这在他们绝望的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星。

    六

    营长高吉龙望着这支饥饿、疲惫、缺乏士气的队伍,心里涌过一种莫名的滋味。

    这次中国远征军组建时,原本并没有高吉龙这支队伍的份,是高吉龙积极请战后他们才得以参加的。也就是说,远征军大部分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组成的。高吉龙所在的东北军不仅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“西安事变”之后,东北军一时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。入缅之前,高吉龙是东北军的中校团长。“西安事变”之后,东北军的日子江河日下,先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被蒋介石秘密软禁,然后就是东北军被改编得七零八落。

    这次入缅作战,高吉龙完全是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。

    “九一八”事变前,东北军驻扎在东北的奉天。高吉龙自然也是东北人。奉天城外一家普通的农户庄院里,住着他的老娘和媳妇春娥。

    “九一八”之前,日子还算太平,每十天半月的他总要回家一趟,去看望老娘和媳妇,当时他新婚不久,春娥刚满十八岁。春娥是远近闻名的美人,是老娘做主为他寻下的媳妇。其实他并不想这么早就结婚,完全是为了娘的身体才同意结婚的。娘从小守寡,拉扯着他长大。娘是个很要强的女人,家境贫穷,守着父亲留下的几亩田地过着日子,先是供他读完了私塾,后来又让他去了奉天城里读学堂,十八岁那一年,他又考上了东北军的“讲武堂”两年以后,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,先是在东北军当上了一名见习排长,后来就是连副;在一次阅兵中,张作霖大帅看中了他,把他调到身边当上了警卫连长,再后来他就很顺利地当上了团长。他当团长那一年才二十七岁。后来母亲就给他寻下了春娥。

    春娥在没过门前,已经在他家开始生活了。长年的操劳使母亲害上了哮喘病,夏天还好一些,一到冬天便咳嗽不止。春娥便来到家里照料母亲。

    在结婚以前,他曾见过几次春娥。她是位长得丰满而又匀称的姑娘。第一次见到春娥时,母亲就介绍说:“这是春娥。”

    他说:“嗯。”他偷眼打量春娥,她也在打量他。她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,尤其让他忘不了的是她那长长的睫毛,一眨一眨的,他的眼前便闪现出一幅美妙的晴空。她那根又粗又长的辫子更令他心动,辫子长到腰际,辫梢处系着一条大红的蝴蝶结,不时地在她的屁股上翩跹起舞。他看她的时候,她总是红了脸,低垂下眼帘,羞羞的,娇娇的。

    母亲不时地在他面前夸春娥。他不说什么,心想只要母亲满意比什么都强。

    他离开家时,春娥总要送到村口,他骑在马上,春娥随在后面。

    他说:“娘身体不好,你要照顾好她。”

    她说:“嗯。”他说:“过一阵子我还会回来。”

    她说:“嗯。”他说:“那我就走了。”

    她说:“嗯。”他们这样对话时,她一直低着头,羞羞的,娇娇的,望着自己的脚尖。马懒散地走着,她便走得不急。鞋是自己做的,鞋面上绣了两只小兔,她是属兔的,两只小兔交替地在她眼前闪现。

    他说:“回吧。”便很留恋地望她一眼,抖一下绳僵,马就加快了脚步。

    她立住了,望着他远去。

    他在马上回望一眼,终于望见了她扬起的脸,这时,她已不再回避他的目光。他望见那只大红的蝴蝶结在风中漫舞。

    后来,他就和春娥结婚了,一切都是母亲的意愿。

    结婚那天晚上,她咬了他一口,在他肩膀上永远留下了她的齿印。

    在这之前他说:“你嫁给我不悔吧。”

    她没说话,摇了摇头。黑暗中他没看见却感觉到了。

    半晌,她说:“俺愿意看你骑马的样子。”

    他心里热了一下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